中国禅文化展亮相巴黎,讲述“东方的菩提” -凯发真人ag平台

“达摩浮海来,一花开五叶。”禅宗在中国有一千六百年的悠久历史,与中华文化相浸润,影响了中国人哲学观、文化艺术、生活方式诸多方面。

11月2日,“东方的菩提-中国禅文化展”在法国巴黎镜宫开幕,呈现中国的200余件精美展品,通过书画、禅院器具、史料文献,以及禅诗、禅乐等艺术形式,展现中国禅文化的历史。

据悉,展览以“东方的菩提”为主线,用“禅宗源流发展脉络”“禅宗的修行与证悟”“禅宗在世界的传播及影响”和“禅宗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四个单元,通过书画、禅院器具、史料文献,以及禅诗、禅乐等艺术形式,展示禅宗的历史源流以及对文化艺术的影响。

佛教自公元前一世纪传入中国。今日的中国佛教,传承了佛教三大语系的智慧与精神品格。公元五世纪时,达摩大师将禅在印度的传承带到了中国。随后,禅的智慧开始与中国传统哲学相互浸润,到六祖慧能大师发扬光大。在传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禅文化与中国社会文化不断地融合、消化,重构,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展览现场


五家七宗是中国禅宗的主要流派,包括五个主要宗派和两个支派。这些宗派起源于唐代,并在宋代达到鼎盛。弘忍门下出“南顿”“北渐”两宗,南宗因为传承独盛的缘故,开演五家,即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临济之下,后又分出两派,一为黄龙派,一为杨歧派。这便是所谓的五家七宗。由于后来临济、曹洞独盛,故有“临天下,曹一角”之说。展览以禅宗在中国1600多年的源流及发展历史为脉络,介绍了禅宗独特的修行与证悟方式,以期勾勒出禅宗在世界传播及影响的整体面貌,及禅宗对文化艺术的影响成就。

佛祖图赞,线装本,清康熙二年刻本
《佛祖正印源流道影赞》不仅收录了由释迦牟尼佛、西天初祖迦叶尊者至禅宗历代祖师之画像,也反映了当时对于禅宗历史和传承的重视,是研究禅宗历史和祖师传承的重要资料。


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而有了禅话、禅史、语录、灯录;与文学艺术相互融而有了禅文、禅诗、禅乐、禅画;与建筑工艺相丛糅而有禅寺、禅塔、禅堂、禅室;与学术思想相渗透而有禅理、禅学、禅道、禅风。

禅宗师承图,纸本,顾一樵作,1976年出版,出自《禅宗师承记》,顾一樵编著,1976年出版


中国禅宗公案题材明信片,1900年前后出版


禅宗崇尚自然天成,因此禅寺多在高山丛林之中,这样的环境大都适宜茶树生长。禅宗崇尚自我劳作、自给自足,因此许多禅寺都栽茶、制茶、饮茶,相沿成习,许多名茶, 也多出于禅师之手。茶与禅的结合,产生了恬静平和的禅茶文化。赵州禅寺,中国“禅茶一味”的发源地,一桩著名公案——“吃茶去”——留给后学无边的思考,启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禅画,简言之是修禅者,用笔墨表达禅理的绘画。禅师把“禅机”与“水墨画”巧妙结合,用于接引学佛之人。伴随禅画的发展,以禅论画的思想也逐步发展、扩散,传播到日本、朝鲜和越南等东亚国家,远播欧美,流传至今。

东土禅宗初祖达摩大师造像,生漆脱胎工艺,1980年代


金刚经,木刻本,清雍正时期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对禅宗影响深远,其核心理念“空”与禅宗的“顿悟”思想紧密相连。此《金刚经》是南唐道颙法师石本,清雍正木刻板,为现存重要的版本之一。板存厦门会文堂。这一版本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直接源白南唐的原始刻本,保存了较为原始的经文内容,对研究《金刚经》的版本流变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大方广圆觉了义经,线装本,清代刻本


《大方广圆觉了义经》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佛陀与十二位菩萨之间的问答,深刻阐述了佛性、觉悟以及修行的路径。《圆觉经》的教义不仅对禅宗的修行方法产生了影响,也对禅宗的哲学思想、美学观念以及文化传承有着深刻的影响。

赵州和尚语录,线装本,2015年出版


《赵州和尚语录》是中国禅宗史上极为重要的语录集,记载了唐代禅宗大师赵州从谂(778—897)的一生言行和禅机公案。赵州禅师修行严谨,以简明直接的风格著称。他一生不立文字,崇尚以“平常心是道” 的理念引导弟子,主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来感悟禅理。语录中记载了许多著名的公案,如“吃茶去”这一简短的话语成为了理解禅宗的一个经典案例,反映了赵州禅师的机锋智慧和直指人心的教学方式。

禅林役牌,线装拓本,清代拓本


《禅林役牌》是宋代书法家张即之(1186—1263)作品的清代拓本,张即之书法风格深受唐人影响,融合了颜真卿的宽博厚重与米芾的灵动飘逸,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禅宗文化的深刻领悟。

护戒牒木刻版,线装本,1950年代


护戒牒是佛教僧侣受戒后获得的一种证明文件,它详细记录了僧侣的法名、受戒日期、传戒师承等重要信息。该木刻版是用于印刷戒牒的原始模板,它包含了戒牒的基本格式和必要的文本内容。

钟板,铜/木,1990年代


钟板是禅宗寺院设置于禅堂的重要法器,用于指导僧侣的坐禅和日常生活。钟板的敲击声不仅是时间的标记,也富含禅宗的哲学思想,代表着不同宗派的特色和教法。

戒钵,瓷,清代


在佛教传统中,钵是僧侣日常化缘乞食的器具,代表着僧人的生活简朴和对佛法的依赖。得戒钵通常在受戒仪式上由戒师授予新戒僧侣,标志着他们正式成为佛教僧团的一员,承担起维护和传承佛教教义的责任。此钵为清代山西五台山南山极乐寺传戒时所发放。

铛子,铜,1950年代内书:念佛堂用


木鱼,1950年代


巴黎是世界历史上久负盛名的文化名城。佛学在巴黎的最早传播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而最早来到法国弘传佛法的中国僧人是太虚大师。上世纪90年代初,净慧长老提出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倡导“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净慧长老忠诚践行悲智双运、自利利他的人间菩萨精神,被广大信众称赞“人民和尚”。

太虚大师与弟子韦舫法师旧影,1935年


赵朴初先生书法,纸本水墨,1990年代
这幅作品是他为《虚云和尚法汇续编》再版所题写的赞辞。


1994年,应法国潮州会馆和《欧洲时报》邀请,净慧长老率领中国佛教文化代表团,对法国进行友好访问,并在巴黎举办了“中国佛教文化展”,架起了一座中国佛教与西方文明间的沟通之桥。彼时值中法建交三十周年之际,也是第一次以展览的方式向法国民众介绍佛教文化,并在巴黎根植了中国佛教文化的菩提树种。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中国佛教界联合法国潮州会馆、《欧洲时报》,呈现了“东方的菩提”展览,抚今追昔,因缘殊胜。

开幕式上,中国佛教文化代表团还分别向巴黎市政府和十三区政府赠送了来自中国新疆的古代龟兹佛教壁画临摹画作和体现中华文化的瓷盘。

展览由中国佛教协会、湖北省佛教协会、湖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等多家机构策划。展览将持续至11月8日。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

  • 资讯
网站地图